中国商务新闻网 在取消“总量控制”的门槛后,机动车报废市场投资热情高涨,大量回收拆解企业鱼贯而出,我国报废车辆回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。然而,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,报废汽车回收行业问题层出不穷,不少报废车经过非正规渠道进行拆解,带来了很大的风险,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。
报废是汽车必经之路,这不但关乎个人利益,更影响着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据行业数据,目前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达4.12亿辆,其中汽车3.15亿辆,汽车后市场行业规模已突破1.3万亿元,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同时,老旧机动车报废量必然快速增长。
此外,在政策与市场的共同推动下,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爆发,今年1-8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6万辆,同比增长1.2倍和1.1倍,但与这些数据同比变化的,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“倒计时”,行业预估,我国首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或很快迎来“退役季”。
与市场需求相向的,是乱象丛生的机动车回收拆解市场。自放开门槛以来,山东、山西等地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,导致相关部门接连发布产能过剩预警。以山东为例,总拆解产能125万~155万辆即可满足需求,但同期企业设计年拆解产能已达210万辆,报废系数不足8%,拆解产能利用率仅为10%。尤其是因“黑拆解店”大量存在,行业恶性竞争问题凸显,加剧机动车报废市场的产能过剩。
车主为何选择“黑拆解店”?一方面,正规车企收车困境难解。据商务部数据,我国部分机动车回收企业为了快速搭乘机动车回收市场的“东风”,根本不对地区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,在对行业研判不足的情况下,很多企业得不到回收量,业绩持续下滑,经营压力极大,再加上我国允许跨地区收车后,一些地区的企业无法在价格上获得优势,让非正规报废拆解企业获得了机会。
另一方面,这些低廉的非正规“小作坊”的“一条龙”服务非常吸引车主,更何况选择它们,车主可以避免复杂的报废流程。如此“省事儿”又“便宜”的选项,试问哪个车主会不考虑?但贪小便宜必然要吃亏,这些“黑拆解店”多数拆解流程不合规,将机动车中的废油、非制冷剂等危险废物直接排放至环境中,甚至有一些将汽车内部钴、镍、锂等贵金属材料转卖国外,赚取非法暴利。而在智能化、电动化的汽车时代,车辆的用户隐私数据也可能会被“黑拆解店”泄露甚至贩卖。
形成标准化、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与市场模式,疏通正规拆解回收渠道是当务之急。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只要“黑拆解店”持续经营,就有“省钱省事”的第一选项。为了解决行业问题,2022年商务部公开征求《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要求》行业标准,期间共征集了34条相关意见和建议,其中采纳(含部分采纳)33条。全国各地同样出台机动车报废补贴政策,力争打击各种“黑拆解店”,让行业回归正轨,让报废汽车“寿终正寝”。